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常识>精神疾病

正视精神疾病,减少对疾病的误解!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1日 点击数: 字体:

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有歧视,认为精神病是一个令人恐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常使人联想起一个个满身泥污、行为古怪、时哭时笑、呆滞冷漠或暴躁凶残的人。实际上有这些表现的严重精神病病人比例较小。在临床工作中更常见的是外表正常或接近正常而内心痛苦的患者。

 

Q

  精神疾病到底是什么?

A

有人会问精神疾病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分裂症,也包括了焦虑症、抑郁症等感知觉 、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和意识有障碍的患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精神疾病早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图片


  •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 情感变化:突然变得冷淡,与朋友疏远,无故自笑等。
  • 性格突然改变:由活泼、开朗、变沉默寡言、不与人交往。
  • 敏感多疑:认为周围人们在议论他,讥笑他,一举一动都是在针对他。


目前,大家对精神卫生及心理保健知识虽有所提升,但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偏颇。其中,有些误区甚至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加重病情。

 

精神疾病≠治不好

不少人误以为,“得了精神病就没救了,治不好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虽然相对于其他常见的疾病来说,精神疾病的诊治更加困难,治疗周期似乎更长,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有办法治疗,而且总体的治疗效果和结局也是相对不错。




精神疾病≠心理问题

经常有不少患者误以为,精神疾病只是心理问题,做做心理咨询、调整一下心态就能康复。其实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调适能改善,但如果是精神疾病就必须要系统的治疗才能有良好的结局,这些疾病包括大家熟悉的抑郁症,还有精神分裂症等都需要系统的规范化治疗,当然心理治疗对疾病缓解能起到积极帮助。

图片




精神疾病≠受了刺激

来院就诊患者或家属中经常有人把精神疾病归结为受到某个事件的刺激,比如“和别人吵了一架就这样了”或者“大家总是欺负她”,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认识。其实,引发精神疾病有四个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生化因素和生活事件影响,造成了该病“早晚都会发生”,外界事件只是起到一个促发作用。

图片


精神疾病≠智障痴呆

不少人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就是智障、痴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精神疾病的范畴很广阔,包括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失眠,更年期、产后情绪不佳、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等都是精神疾病治疗的范围,还有如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过度节食或贪食苦恼、网络成瘾等。

图片


精神疾病≠不良情绪

“很难过,很焦虑,很烦躁,我是不是有抑郁症?”很多人认为出现了抑郁情绪,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其实不然,在生活中,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是人之常情。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遇或生老病死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情绪变化,尤其是抑郁情绪。

图片


图片


我们该如何对待精神疾病?


  • 作为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若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积极调整自我状态,保持良好情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规律生活。

     

  • 作为家属朋友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及时复诊;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留意患者的精神状态,预防复发;交流时尽量耐心、诚恳,做到尊重、接纳。

     

  • 作为普通群众:了解、认识精神疾病,并做好个人预防。尊重精神疾病患者,正确看待精神疾病,消除偏见和歧视。


图片


专家提醒:

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出现精神疾病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不要拖延治疗。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